9月4日,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对汽车企业快速扩张式发展提出了“将加剧产能过剩风险”的警告,他表示,各级地方政府对2015年汽车产业的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规划数字,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
●发改委预警产能过剩
陈斌指出,2009年,我国实现了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国,许多企业欣喜若狂,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新一轮扩产潮已经开始。调查显示,我国主要的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为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生产整车。“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陈斌表示,产能盲目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原本不生产乘用车的汽车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一细分市场;二是去年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不断攀升,对产能扩张的预期度很高;三是在国家鼓励产业重组的背景下,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四是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广大企业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热情,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产能急速扩大。
陈斌认为,“十二五”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向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持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目前情况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准入管理,防止以新能源汽车为名上传统汽车项目,引导企业把投资用在上水平、上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上。
●业界争议产能是否过剩
与发改委发出调控产能的信号相比,来自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却对于产能过剩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普遍的观点认为,国内汽车的高速发展应该会冲抵产能过剩带来的压力,即使出现短时的销售低潮期,企业也会迅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产能过剩是好事。如果产能不足,厂家和中间商就会加价,危害消费者利益。即使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也可以通过开拓市场解决,比如开拓中国的农村市场、海外市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也表示:“汽车行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国有企业,都会自己根据市场进行调节。其次,现在产能利用率比较高,汽车行业正常的产能利用率为75%,我国去年汽车产能利用率在120%左右,已经是超负荷生产,而且汽车市场还在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认为,产能过剩的表现应该是市场需求不旺,企业产品库存积压,降价政策也带动不了汽车销售,而目前的汽车市场情况是产销两旺。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结构性概念,不能只看生产能力和可能的总供给量,更要看市场有多少需求。而由于需求是一个变量,不容易准确测定,所以产能过剩往往具有阶段性、结构性的特点。
●结构性过剩之忧
据了解,目前工信部公布的产品目录涉及近100家汽车企业,其中十余家车企的产量为零,许多车企的年产量在1万辆以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胡信民认为,大车企产能供不应求,小企业产能空置的现状,说明所谓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这就需要通过“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背后,一方面是车企之间实力差距的显现,另一方面也有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发展盲目支持的推波助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让汽车企业项目落户,经常打出土地免费、税收减免、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盲目建厂,但对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并不关心,这就使得一些市场竞争能力并不突出的汽车企业‘扩张动作’频频上演,但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高、市场需求有限,所以新建的汽车工厂几年之后就出现了产能闲置的状况。
事实上,从今年的情况看,产能过剩已经出现苗头,特别是一些自主品牌企业。从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多数自主品牌车企没有完成半年目标,有的甚至相差很多。7月,比亚迪宣布将年度销量目标从80万辆调低至60万辆,成为第一家调低销量目标的车企。业内人士认为,包括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车企,有可能会步比亚迪后尘调低销量目标。
专家表示,即便消费需求能消化这么多产能,但年销3000万辆以上的规模也严重超越了目前中国社会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堵车问题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另一方面,在电动车大规模产业化之前,石油问题也是个很难突破的瓶颈。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未雨绸缪,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