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技术发展将有章可循
前不久,一个名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研究”的项目悄然启动。项目的委托方是国家发改委,综合策划协调单位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此外,部分协会、学会、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以及数所高校的相关人士都参与其中,共同出席了项目启动会。
低调项目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此项目不愿多谈。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对此项目的背景略述一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落实‘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节能减排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国际上,各大汽车厂商正在为新能源汽车研发暗中较劲。国内也同样如此,不论是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和合资企业这样的强势企业,还是力帆、双环、中兴等小字辈企业,以及发展迅速的奇瑞、长安、哈飞、比亚迪等,无一不在加快行动,欲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所作为。据媒体报道,明年,国内至少会出现10款以上的节能或新能源汽车。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涵盖面极为广阔。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解释,它既包括各种汽车节能技术,如先进柴油机技术,高效动力传动技术等;也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以及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但究竟哪些技术最适合中国国情?国家以及行业内至今没有明确答案。
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是发改委对此项目刻意低调的原因。
问题复杂
按照相关部门的说法,虽然我国基本确立了“节约”与“替代”并举的车用能源战略,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产业政策提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政府部门和企业科学决策依据不充分,行业缺乏明确的节能工作技术路线,产业化力度不够,配套措施(法规、标准和税费政策等)不及时等,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突出问题。
“新能源汽车牵涉的问题太多了。虽然国家一再表示要制定支持政策,但其中的问题很复杂。税收优惠以什么标准衡量?如果是以节油率,那么大车和小车的节油率不同,SUV和轿车的节油率也不同……”一位企业人士感慨地说。
“说白了,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家主管部门也不是很确定走什么路线。”一位参与该政策研究项目的企业人士表示,“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很多技术研究了不少年头,究竟这些技术离产业化还有多远,哪些是发展瓶颈,答案仍是未知。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界定,比如节油率达到多少算是混合动力车,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为政策提供依据
政府主管部门当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启动这样一个项目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一位项目负责人表示,制定相关政策的前提,是进行技术评价。比如对各种节能及新能源技术的节能贡献度、对社会的影响、配套服务设施的要求以及能源的安全供应等进行比较;对各种技术的掌握情况、自主研发能力及对外技术依赖程度等进行分析,由此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只有进行详细科学的技术评价,才能说明哪些技术有发展潜力,应该如何推进。”这位负责人表示。
对于此次启动项目的具体规划,该负责人称不便透露。从发改委公布的资料上看,该项目将按照高效内燃机技术、汽车传动与驱动技术、整车设计与优化技术、材料轻量化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及替代燃料技术等6个专题展开调研,最终拟订《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草案。“我们的目标是明年年底完成所有研究工作。”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