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我国汽车产量888万辆,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汽车业的大发展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权威人士预测,今年汽车业将进入从量到质变的转折期,中国汽车业将面临从观念到战略,从产品开发到产品营销、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全方位转变。与其相对应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如何跟进汽车业的转变,也是业内人士应直面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从汽车业的发展出发,结合零部件自身实际,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应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技术有待提高
汽车零部件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属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汽车零部件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的已有四种汽车零部件。其实已经有不少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含量超过了这四种汽车零部件,例如汽车零部件级进汽车零部件、精密多工位级进汽车零部件、轿车大型复杂覆盖件冲压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汽车内饰件浇注汽车零部件、高强度板热压成型汽车零部件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被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了“品牌”和“专利”的重要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和能力不断提高。长期以来汽车零部件一直处于“后方”和“被动”的地位,因此也很少有“品牌”和“专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和“专利”。有些企业已认识到了创新研发的重要性,投入力度提高很快。据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了解到的情况,近年不少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左右,个别企业甚至达到8%至10%。
汽车零部件行业内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加速,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并且加强了管理,提高了水平。为了适应形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近几年来加快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三资”和民营企业已占行业主导地位,装备水平和产品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管理有了很大进步。许多企业已应用了CAD/CAM/CAE一体化技术、三维设计技术、ERP和IM3等信息管理技术以及高速加工、快速成型、虚拟仿真及网络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不少企业已提出了“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企业现代化、市场国际化”等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各种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一年比一年多。
人才短缺急需解决
作为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汽车及零部件业的发展非常依靠人才的力量。而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汽车及零部件业的一大问题,日前,人才紧缺日益突出。根据有关资料,全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从业人员约缺口30万~5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20%。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人才总量和素质都还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除了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导致人才缺乏,产业链长导致培养通才不易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恶性竞争。由于恶性竞争,导致人才跳槽频繁,直接延长了人才的培养周期。究其原因:一方面,对于市场的快速扩展预期不足,导致没有足够人才支撑企业发展,才四处挖墙角;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投入不够,无法使员工产生认同感。我们不仅要培养、吸纳人才,更要发掘和稳定企业人才,实行待遇激励与事业激励相结合,吸纳和留住企业人才。如生产高性能发动机活塞的湖南江滨活塞公司为留住和稳定科技人才,建立向科技人才倾斜、反映人才市场价值的分配机制,使有限工资总额在分配过程中加大对科技人才倾斜力度,推行“特殊岗位特别薪酬、特殊贡献特殊薪酬、一流业绩一流收入”,激活人才不断进步,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调动了积极性,也为企业留住了人才。建立奖励创新机制。
发动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展科技创新和QC攻关,年初申报,年底表彰重奖。通过建立奖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创新有功、创新光荣、创新重奖,人人都来创新的氛围,激发了科技人员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建立事业吸引人才机制和培训提高机制,用事业鼓舞和吸引人才。在人才评价上,破除“论资排辈”现象,推倒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四堵大墙”,树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新的人才观,按照知识能力的大小及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各类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在人才的任用上,对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发挥特长,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做到不重关系重需要,不重资历重能力,不重身份重业绩;关键岗位优先安排、重大事项听取意见,科研经费重点保障,研究课题重点立项。在人才的培训上,建立一种新的培训提高机制,为企业人才提供更多学习培训、自我提高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做,既能提高企业人才的素质,又能开发激活其智力资源。
产业集群必需壮大
中国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大国,加快培育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借集群效应提升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汽车零部件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途径,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发展产业集群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论从全国范围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都扮演着经济增长助推器的角色。分散投资,重复建设,一直是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中国拥有上千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叫出名号的不过十几家。近两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并购重组也在不断发生,比如2005年6月,万向集团收购美国PS公司60%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这项收购,用了万向“分配未来”的理念,使福特、PS、万向三方共同对PS的生存发展承担了责任。万向通过收购,不仅开拓了国际市场,贯通了万向国内外的资源,同时成为在北美制造并直接供货美国三大汽车厂的一级供应商。业内人士判断,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联合重组将更加强调市场原则,通过骨干企业联合重组彻底改善和解决汽车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最终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规模经济产生效益,汽车零部件集群迅速发展,在“小而精专”的专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近年来,规模效应已被愈加重视。除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使规模经济产生效益之外,汽车零部件集群生产也不断显示其优越性,因而“汽车零部件城”、“汽车零部件园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各种集群生产形式在全国迅速发展。市场更广阔了,协作更方便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相互交流多了,优惠政策享受到了。
行业标准化亟待推进
“三流的公司卖劳力,二流的公司卖产品,一流的公司卖技术,超一流的公司卖标准”。随着跨国汽车企业在华投资和采购步伐的加快,我国零部件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不少跨国企业认为,由于我国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主要车型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产品采用的标准不同,系列也不同,这给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制约了零部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的质量并非不好,但进入国际汽车巨头采购体系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本不了解欧、美、日系车企对某些零部件的认证标准,因而无法通过这些整车企业的标准认证。同时,在标准“化”时,既要着眼世界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大趋势,又要立足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实际;就意味着我们直面的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人家可以“走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
纵观世界各国,都把技术标准当做保护国内市场的“杀手锏”。你不是想“进来”吗?可以,但必须符合本国某领域的某些条件。这个所谓的条件就是非关税壁垒,也就是包括专利和技术标准的一系列标准。标准不仅仅能支持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企业产品寻求知识产权保护,也能帮助企业把产品卖出去,卖得更好,更使我们能够科学掌握客观规律,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的唯一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会使用标准的最终目的。许多发达国家譬如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他们的社会、企业、产品,甚至他们的行为规范等等无处不存在标准,无处不以标准说话!对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更亟待于通过标准化不断推进企业发展,习惯以标准来衡量自身的企业,我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必会在不远的将来感受到它无与伦比的益处。如湖南江滨活塞公司,从99年开始致力于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国际ISO9000和ISO9002质量体系论证和汽车行业的ISO/TS16949体系认证等,为企业的产品和企业自身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前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不断加快,并正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而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正是承接转移的较为理想之地。加之“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支持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在多重有利条件下,我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未来将展现出一派美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