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类评奖已经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一道“景观”。
用某汽车厂家负责人的话来说:“年底领奖就像去赶场子。”尤其是一些赚钱赚得多、卖车卖得俏的车企,其主打车型甚至获奖或“被获奖”次数加起来多达百余项,真是领奖领到手抽筋。
为何中国的车企如此热衷领奖、媒体又如此热衷“造奖”?
对汽车厂家来说,它们如此看重评选,主要是因为获得的奖项可以作为今后宣传的亮点赚足噱头。
另一方面,获奖也是营销方式的一种。如果你卖的车从来没获过奖,领导都不好意思再造车了!这也是年底汽车厂商到处领奖的原因。所以,无论是因为产品太过优秀“被获奖”(这种情况在国内几乎没有),还是为了推广而主动要求“获奖”,都可以看做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没有评奖的。古代的皇帝将相从来没搞过“十大杰出青年”、“年度优秀农民”等奖项,只是到了近代才从国外舶来了评奖制度。尤其是中国的茅台跑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摔瓶子获得金奖名声大噪后,评奖才被中国人所热衷。
而源于国外的汽车评选传入中国后很快呈遍地开花之势,但多多少少都变了味。国外媒体也有()之类的活动,但它们往往是专业汽车媒体或媒体与专业测试机构一道评出,不收取费用,独立公正,而且只有一个年度车型,当选车型往往代表今后技术或消费趋势,有很强的公信力。
虽然现在国内的汽车评奖很多,但能像国外那样代表趋势性、有很强公信力的评选不多。林林总总的汽车评奖结果不但没有成为车市的风向标,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消费导向作用,反而由于商业利益的过分渗透,逐渐演变成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都淡漠的鸡肋。更有一些成了媒体与汽车企业的自娱自乐的行为,大家热闹一场,企业花了钱买了个炫耀的资本,媒体赚了钱再给予回报,一个完整的评奖产业链便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