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表明意识可能根植于量子物理学
2025-01-27 09:30

实验表明意识可能根植于量子物理学

  

  

  一个有几十年历史且备受争议的理论表明,大脑中的量子效应可以解释意识,这一理论可能比科学家们所认为的更有分量。

  意识的本质长期困扰着我们。据报道,一个传统上被认为牵强的想法是,控制量子世界的不寻常定律可能是我们能够体验意识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麻醉学家斯图尔特·哈默罗夫(Stuart Hameroff)提出,构成动植物细胞“骨架”的微小微管(空心管)可能会导致时空结构的破裂,从而中断量子叠加态。量子叠加态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它假定一个物理系统可以同时存在于两种状态。

  这种叠加状态的分解使得意识得以存在,这一理论被称为“协调客观还原”(Orch OR)。

  许多科学家否定了这一观点。但据报道,这一理论最近获得了新的关注。

  据报道,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Jack Tuszynski领导的一个团队发现,麻醉药物可以让微管在比原先想象的更短的时间内重新释放被困住的光。

  他们发现,被困在能量阱里的光经过一段神秘的延迟后会重新发射,他们认为这一过程可能是量子起源的。

  然而,在麻醉剂的作用下,这种延迟大大缩短了。换句话说,这种想法认为,意识过程可能是延迟背后的原因。

  现在判断这个实验是否真的能解释是什么让我们有意识还为时过早,Tuszynski的同事们对这些结果持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这很有趣,”牛津大学量子物理学家Vlatko Vedral说。“但这种与意识的联系是一个非常渺茫的机会。”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这种奇怪的延迟背后是经典物理学定律,而不是量子物理学定律。

  尽管如此,结果还是引起了Tuszynski的兴趣。

  他说:“我们还不能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点,说‘是的,这就是意识开始的地方’,但它可能是这样的。”

  他的同行们似乎对此很感兴趣。

  “即使你能声称细胞分裂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一些量子效应支撑的,这对生物学来说也是一件大事,”Vedral告诉该杂志。

本内容为作者翻译自英文材料或转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本站
想要了解世界的人,都在 世腾网

相关推荐